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生态美学产生和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而作为现代科技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电视的出现和过度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电视虚幻镜像的蔓延和泛滥,导致了人类生活的日益浮浅化、功利化、单调化、意识形态化。电视镜像彻底解构了人,使人陷入严重的异化状态。电视所制造的虚幻镜像与人类诗意栖居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了人类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成为生态美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晚年的歌德明确表达了对拿破仑的敬仰和崇拜,塑造出一个“乌托邦化”的拿破仑形象,其原因首先在于拿破仑对歌德有着“知遇之恩”;其次在于拿破仑是个天才,而歌德恰恰推崇天才;再次在于歌德将拿破仑当作批判德国现实、建构德国未来的一面镜子;最后在于歌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反对民族仇恨,呼吁用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透过歌德塑造拿破仑形象的四种动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庸人”和“天才”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文献疏理的基础上大致区分了先秦散文中的韵语、韵语短章和歌辞三种文本记录形式。通过对韵语短章诸多名目(如“语”“辞”“谚”“铭”等)的具体考证,理清了先秦歌辞记录的文本特征。发现先秦文献中歌辞名目繁多,其产生和演变与礼乐制度息息相关;具体的音乐表现方式和歌唱内容反映出当时音乐与文学全面结合的盛况。其中对“辞”的考证为《楚辞》命名缘由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歌唱方式的疏证为重新理解“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等经典文句提供了新的角度。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韵语都属歌唱之辞,只有用韵规范、句式较稳定且有歌唱记载或说明的韵语才可判为歌辞;“诗三百”是专门的歌辞结集,而非专门的歌辞记录则有纪事、引用和专录三种文本类型,其中纪事一类往往涉及具体的歌唱活动而最具研究价值;同一歌辞多有不同的记录文本共存,异文之中隐含的信息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歌辞记录方式与相关音乐现实的交错和层积。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论,有着非常丰富的汉语美学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研究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理论的本土化追求,以及对汉语文学的文学性研究,都必须重视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汉语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五言绝句 ,按一般的理解 ,描写了两种景象 :一是古行宫及行宫里开放的花之寂寥 ,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宫女坐在那里 ,闲聊着玄宗的事。从整首诗看 ,此诗以行宫的寥落和宫花静寂开放、无人理睬之情景映衬白头宫女受冷落而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境况 ,言“宫人幽怨”之情。然而 ,行宫及宫花之寥落缘何能映衬宫女孤独寂寞的处境 ?宫女闲坐说玄宗又何以能体现“宫人幽怨”之情 ?这涉及到该诗的“肌理构造”的体验和解读问题。过去一些解释此诗者多从时代背景去理解 ,言“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6.
古今学者关于《礼记》的研究,大多着力于对其名物训诂、礼义制度的诠释阐发,而对于《礼记》学史则素少研究。潘斌《宋代礼记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作为首部《礼记》学断代研究新作,学术价值极高。该书分上下两编,40余万字。上编采用个案研究,共考察了宋代《礼记》学名家20余位;涉及到相关  相似文献   
7.
"艾青传"是艾青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目前为止,已形成一定规模。通过对"艾青传"书写现状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包含着阶段性、类型划分、整体性等多方面内容。"艾青传"写作已取得较为突出的实绩,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考察"艾青传"的写作现状,可在推动艾青研究的同时促进现代作家传记的研究。研究意义上的"艾青传"一直包含着传记史料应用的问题,此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与艾青资料的发掘、整理以及研究保持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科 《人文杂志》2004,(3):118-126
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